Monday, July 20, 2009

深港澳流浪记:记录篇3上

第三天(澳门 – 香港)——〉澳门

第三天的清晨,我们重新接受挑战,终于让我们找到了昨日去不成的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教堂St. Anthony’s Church (Igreja de Santo Antonio)
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曾经历烈火多次洗礼。教堂内供奉“婚姻主保”之神——圣安多尼,所以许多教友都在此举行婚礼,华人因此称之为“花王堂”。教堂布局因受地形限制,只在左侧建造一座钟楼,形成不对称的立面。建筑顶端的山花上嵌有圣像,整体展现简洁的新古典主义作风。




教堂内设有多个小祈祷室,繁复的檐部、山花、线条、壁柱,展现巴洛克细腻精致的风格。我最喜欢教堂内从高拱顶垂吊下来的旧式灯,让整座教堂变得异常华丽。



巴洛克式的圣坛,中间为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塑。



老是在澳门的教堂内看到此类型的东西,但都不知其用途。欢迎知情者告之,谢谢。


妈阁庙 A-Ma Temple (Templo de A-Ma)
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时间最久的。庙宇依崖而建,供奉大海守护神妈祖而备受华人尊敬。



庙内有许多奇石,据说石上的图案是由善信刻的,以祈求海上平安。


据说葡人于1557年在妈阁庙现址对开石滩上岸,询问当地人此地何名时,当地人以为葡人问身后的庙宇何名,就答“妈阁”。葡人听其音就将此地名为“Macau”。



港务局大楼 Moorish Barracks (Quartel dos Mouros)原称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可驻200多名官兵。大楼建在花岗石所围筑的平台上,除了邻近妈阁山的一侧,其他三侧环绕着带有尖拱券的回廊。回廊相交之处的楼顶提高了高度,打破了单调的水平感,在最长的回廊上连续开有19个伊斯兰式的尖拱券,各尖拱间装饰着三叶的韵律感。建筑外墙刷成黄色,衬以白色花纹,与花岗石墙基的粗糙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整栋砖石建筑展现浓厚的阿拉伯风味,极具异国风味。


澳门街道上到处都看到“宠物厕所”,我还亲眼看过一个打扮斯文的小姐不怕肮脏地处理她小狗的粪便,可见澳门的环境清洁意识很强。

第三天的行程基本上是“完成心愿的行程”——我们又回到了第一天没法参观的主教山小堂。不过这次我们是由捷径上得主教山小堂,这可是多亏了巧遇在那里运动的阿伯给的提示。

我们8.30am到达主教山小堂,发现小堂又是大门紧闭。查问之下才知道,小堂是早上9.30am至10am这段时间开放的。天啊!怎么那么多波折?那么辛苦上得来,难道就这么空手而归?更何况我们已经到访了两次了。于是,我们决定在小堂下的公园,一边吃早餐一边等它开门。由于这情况,原本打算趁中午12pm之前再回到威尼斯人度假村以一补昨夜未能尽兴拍照的遗憾看来是要泡汤了。我们怀着不甘的心情,不断把澳门旅游塔和西湾大桥摄入相机。


9.30am,终于等到小堂开门了,总算了了我们一门心事。哈哈。

主教山小堂(Chapel of Our Lady of Penha)
又称海崖圣母小堂,前筑有高台,而其置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像双手合十面临大海,仿佛正在祈祷。


蓝天白云下的主教山小堂好漂亮,真是不枉我们那么辛苦来回两次。


小堂下有一路德圣母岩洞,循左右环抱之石阶而下,可达洞前。洞内岩石嶙峋,中开拱门,内立圣母像,纪念古时圣母在法国路德城内当众显灵的情景。其中间置祭坛,洞前有铁栅围栏,地上设有多排低矮长凳供人跪拜忏悔。


教堂内简洁而庄严,主坛供奉圣母。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射进来,在主坛旁留下红的、绿的、蓝的光彩。


主坛上的圣母图案彩色玻璃镜颜色鲜艳,圣母慈祥的表情奕奕如生。

虽然这两天的行程排得满满的,但是还有许多地方没去到,比如说澳门北区(听说那边的夜市很多美食),还有路环的妈阁文化村等。最后,我们不得不以主教山小堂作为在澳门行程的句点。
12pm我们在外港码头乘搭Turbo Jet (HKD142) 前往香港上环的港澳码头,开始旅途的另一个里程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