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vs挪威的森林

曾经听人说,读村上春树的人特别有“文学品味”。其实我也不太懂,只觉得大师的写作方式十分“特别”,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得了。

《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是我读村上春树的第二本长篇小说。第一本是《挪威的森林》。看《挪威的森林》的时候,第一次见识到大师过于细腻的描写功力,差点不能好好消化;其不按牌理出牌的表达方式则搞得我几度神经错乱,一时直呼离题得离谱,根本不知他要说什么,一时却又被他故事中的情节迷住,追个不停。更令我痛恨的是,当我开始习惯他那种另类写法并渐渐投入其中时,他却冷不胜防来个令人措手不及的结局。我才要开始,他却已经结束。一是我吸收太慢,还是他走得太快?熬了这么久,到了结局,恍如没读到什么却又好像读着了什么,似是而非,似梦似真分不清。大师的作品,尽说着有的没的普通事,看上去很平凡,但深入思考后却发现,话中有话,深藏不露,正如达文西的画一样,画中有画,神秘不可测也。

若你问我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到底写些什么,我无法清楚阐述。好像是在写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一段结局悲惨的三角关系,一些关于精神病的课题,一些人生问题,一些对生命不同态度与看法的课题,一个缅怀过去回忆的故事……真正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和挪威的森林有什么关系,我一概不太清楚。所以我会说,读到了结局好像什么也没读着,但穿插在那些凌乱琐碎烦物中的对生命课题的探讨,又似乎曾经在从前某段懵懂的岁月中隐约浮现过,并深深困扰着当年正值青春旺盛的我,只不过这些年来现实的浸染已经把这些疑惑淡化掉,造成现在只懂得默默接受、不多思考的我。

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过度敏感(或过于胡思乱想或钻牛角尖)的毛病又发作,村上春树的作品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不知觉地重新找回思考的力量,并从中自我反省。或许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村上春树的文学价值”。

读了《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后,我更能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村上春树拥有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情结。对我来说,若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便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大师对每一句话都极为细心地推敲琢磨一番,深怕词不达意,不厌其烦地使用一些别出心裁(别人也许会认为是无厘头、无关紧要、不切实际、不知所谓)的比喻加以描述,还常常在书中谦虚承认,再好的言语也无法明确地表达心中想法(这点我是举手举脚赞成的)。恨是因为大师对生命课题的探讨与疑问,往往能与自己当年大过天如今却因时势所逼而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许多人生疑问不谋而合,让人不禁恍然大悟,原来世上不止我特别有这般想法,原来大家都是如此跌跌撞撞、不由自主地一路走过,那一针见血的见解,扎得我体无完肤之余,还让我直叹佩服佩服。

《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说的又是个怎么样的故事?老实说,我也不能完全理解。都说了大师的作品是多么地难以从表面字句去揣摩,大师又是个拥有特别想法的人,更何况大师曾说过,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也无法了解,别说是别人及他们的作品了。所以,尽管只明白《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说的是理性与感性,左脑与右脑思考模式的不同,或许还有一点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及对像乌托邦般完整结构性的系统的期待,世界末日及生命终点的无措,我也足矣。

由于受《挪威的森林》的影响,我不知觉地便拿《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里出现在“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两个“我”与精神病患扯上关系。也不能怪,思想受框限的我就只认为脑子有问题的人才能同时生活在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可是,无论我如何把出现在“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两个“我”连接起来,仍发现其中破绽连连,无法完全。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村上春树慢慢把谜底揭开,我不得不拜倒在其惊人的想象力及几近完美的铺陈功力。这故事真有趣!大师陈述故事的方法也很有趣!

和《挪威的森林》一样,故事正来到高潮,却已经靠近尾声了。《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的谜底刚揭晓,“我”却走入“末日”,结局了!真是不过瘾矣!我不知道是不是村上春树故意安排故事在高潮中就骤然来个句号以吊人胃口(许多作家都喜欢这样,却也不是每个都能做到好),若要继续,以他的功力,写上三部曲或四部曲一整个系列应该还绰绰有余,应付自如。不过,或许故事正要如此结束也说不定。就好像人生,没有说一定要有个大团圆美好结局或是主人翁死去、命运悲惨的结局,才算是一个结局。人生是没有从此以后的。没有从此以后的美满,也没有从此以后的遗憾。人生不停在变幻,结局没有绝对性。所以,没有结局的结局,意味着人生仍须不停地在生活中磨蹭下去,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接下来还有许多村上春树的书等着我去读,应该也不会在近期内完成吧!毕竟对我来说,读村上春树的书需要很多的专注力、渗透力及抵御力才行。读了他一部的长篇小说,元气大伤……(深略一两个不知所谓的段落)哈哈!当然是夸张了些。不过,村上春树的书,的确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