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0, 2009

寻找生命之旅——献给所有年轻人的Into The Wild

**********************
开始 = 结束?

二十二岁的时候,你在做着什么?在大学的讲堂里昏昏欲睡?在派对里疯狂地叫闹?二十四岁呢?在酒吧和朋友喝得东歪西倒?结婚生子?还是已经开始规矩得不能再规矩的生活?

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把47千美金里的24千元捐给了慈善结构,开始浪迹天涯。他去了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达科他南部。他曾在谷仓里做过苦工,试过在闪电水灾中死里逃生,更独自划独木舟越过偏僻的科罗拉多河。他试过三餐不续,却也遇过好心人施于食物和顺风车。

二十四岁那年,他以最简陋的装备,独自前往阿拉斯加挑战大自然。他唾弃崇尚物质的现实主义社会,他鄙视机器印出来一个模式的虚伪人生,他向往的是至高境界的自由,他认为生命的真谛就是孑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二十四岁八月中旬,他真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
浪迹天涯

二十四岁那年,我嚷着要浪迹天涯去,但原来我一直都没搞清楚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
推荐好戏

《Into The Wild》说的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它可以令人士气高昂、充满激励,但同时也是极其残酷、讽刺及悲惨的。这个关于浪迹天涯的冒险经历,以及关于心灵提升的故事,是一个看了会让观众们深思回味的好故事。也许是真人真事的缘故,也许是年龄仿若思想接近的关系,它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引起共鸣……

我向大家推荐——《Into The Wild》……


***********************
正视生命的问题

先来个友善提示:仍然处在成长过程中茫然的阶段,或正在跌跌撞撞寻找自我价值的年轻人,只怕看了这部电影会感到更加迷茫与无助。我看了这部电影后也连续思考了好几天关于生命的终极目标及价值,斟酌着如何写好这篇推荐文章。我必须承认以我有限的睿智,不管我如何正视生命的问题、如何锲而不舍地去探索答案,我还是对生命的真谛一窍不通。我非圣贤,更何况就算是圣贤也会有想不通的问题——就比如深奥的生命问题。

你应该会奇怪,一个关于梦想、冒险的故事,为什么会扯上生命那么严肃的话题?或许你会认为我想太多,转牛角尖了。但,照我看来,故事主人翁Christopher浪迹天涯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什么梦想、什么冒险,都只为了寻求一个答案,不是吗?电影中的对白就是最好的证明。


************************
经典对白

寻找生命真谛/挑战思维
1) I'm going to paraphrase Thoreau here... 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ith, than fame, than fairness... give me truth.
我要在这意译Thoreau:与其爱、金钱、信仰、名望、正义……不如给我真相。


2)If we admit that human life can be ruled by reason, then all possibility of life is destroyed.
如果我们允许人生被支配,那么人生的所有可能性将会被消灭。


3)…but you are wrong if you think that the joy of life comes principally from the jo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God's place it all around us, it is in everything and in anything we can experience. People just need to change the way they look at things.
如果你认为生命的喜悦基本上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你就错了。其实上帝早已把喜悦放置在我们身边,不论是任何一件事情或任何一段经历亦是如此。人们只需做的是换一个角度去看整个事件。


4)I think careers are a 20th century invention and I don't want one.
我认为事业是20世纪的虚构物,我不需要它。


5) The sea's only gifts are harsh blows, and occasionally the chance to feel strong. Now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e sea, but I do know that that's the way it is here. And I also know how important it is in life not necessarily to be strong but to feel strong. To measure yourself at least once. To find yourself at least once in the most ancient of human conditions. Facing the blind death stone alone, with nothing to help you but your hands and your own head.
大海付给人类的最大恩惠是严峻的海浪,和偶尔强壮的感受。我不太知道大海的一切,但我知道大海是该这样存在的。活着不一定要强壮,却必须要感受到强壮。至少测量自己一次,以人类最原始的状况,在没有任何帮助之下,凭着自己的手与脑袋,独自去面对死亡一次。


6)So many people live within unhappy circumstances and yet will no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hange their situation because they are conditioned to a life of security, conformity, and conservatism, all of which may appear to give one peace of mind, but in reality nothing is more dangerous to the adventurous spirit within a man than a secure future. The very basic core of a man’s living spirit is his passion for adventure. The joy of life comes from our encounters with new experiences, and hence there is no greater joy than to have an endlessly changing horizon, for each day to have a new and different sun.
有太多人活在不快乐的环境中,却因为安全感、舒适感及保守思想所给予内心宁静的错觉而从来不自动去改变现状。其实呢,潜在人类本身的冒险精神会比可靠的未来来得危险吗?生命的本质是来自于人类对冒险的热忱,而生命的喜悦是从经历所得到的体验。所以,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喜悦可以超越地平线永无止尽的变化,及每一天不一样的日出。


7)Surely all Americans have the right to give their money only to those causes which they support. But what kind of society has this created? A society where the ignorant reign. A society where enlightened must hold their tongues. A nation whose politicians must profess half-hearted devotion to an ancient fable or face th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of speaking their true mind. - Christopher McCandless writing on religious fanaticism in The Emory Wheel Student Newspaper,1987.
每个美国人都有权利花钱在他们认为值得的东西上。不过这又会制造出怎样的社会?一个被愚昧支配的社会。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守口如瓶的社会。一个政治家必须假装热忱于上古神话及必须为说出良知的话而随时面临严峻灾难的国家。—— Christopher McCandless,1987年在《The Emory Wheel Student Newspaper》对宗教狂热课题所发表的文章摘要。


年少轻狂
1)Some may ask, “Why act now? Why not wait?” The answer is clear. The world could wait no longer.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不等待时机?”答案很明显。因为世界不能再等了。


2)When you want something in life, you just gotta reach out and grab it.
如果你想得到些什么东西,就敢敢去争取。


冒险的喜悦
1) Two years he walks the earth. No phone, no pool, no pets, no cigarettes. Ultimate freedom. An extremist. An aesthetic voyager whose home is the road. Escaped from Atlanta. Thou shalt not return, 'cause "the West is the best." And now after two rambling years comes the final and greatest adventure. The climactic battle to kill the false being within and victoriously conclude the spiritual pilgrimage. Ten days and nights of freight trains and hitchhiking bring him to the Great White North. No longer to be poisoned by civilization he flees, and walks alone upon the land to become lost in the wild. - Alexander Supertramp May 1992.
两年来他在地球上走,没有电话、没有浴缸、没有宠物、没有香烟。终极自由。一个极端主义者。一个把公路当成家的艺术航行者。逃离亚特兰大。他没有回头路,因为“西方是最好的”。经历了两年颠簸的行程,终于来到最终及最伟大的冒险。与体内世俗的高潮死斗,最后心灵的纯净得以胜利。10天10夜的载货火车及顺风车把他带到“北大白”(The Great White North)。他独自走在大地上,消失在这荒野中,从此不再被他逃离的文明荼毒。—— Alexander Supertramp(Christopher McCandless浪迹天涯时用的名字),1992年5月。


2)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 There is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 /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 - Lord Byron
无径的森林存在喜悦/荒凉的岸边存在欢喜/那里有着一个社会,不被任何人侵扰/音乐在深海里,咆哮/我不是不爱人类,只是我爱自然多一点……/ ——Lord Byron


3)Tramping is too easy with all this money you paid me. My days were more exciting when I was penniless. – Christopher McCandless, written in postcard sent to Wayne Westerberg in Carthage, South Dakota, from Alaska.
以你给我的钱,流浪变得非常容易。没有一分钱的日子反而是我所期盼的刺激。—— Christopher McCandless,在阿拉斯加写给身在南达科达的Wayne。


领悟
1)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 Christopher McCandless, journal from Alaska written weeks before he died.
真实的幸福,是当你与人分享的时候。—— Christopher McCandless,阿拉斯加日记。


2) …henceforth will learn to accept my errors, however great they be… - Christopher McCandless, journal from Alaska written weeks before he died.
……因此,我会学习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那错误实在太严重了…… —— Christopher McCandless,阿拉斯加日记。


3)I have had a happy life and thank the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 Christopher McCandless, journal from Alaska.
我有过快乐的日子,感谢上帝。再见。愿上帝保佑每一个人。 —— Christopher McCandless,阿拉斯加日记。

Christopher McCandless,摄于Stampede Trail营地。(此自拍照是在他遗留的相机内发现的)

******************
对与错

年少轻狂的朋友看了这部电影,都对他疾世厌俗的想法以及追求梦想的勇气、坚持和潇洒非常崇拜,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好像他一样到世界的尽头浪迹天涯去。只是,真能那么潇洒吗?敢于追求梦想之际,我们不同时也得顾及身边的人(尤其是亲人)还有肩膀上的责任?电影中父母因失去的孩子而悲痛欲绝的那画面,你可以无动于衷吗?你还能任性地、自私的、不顾一切的,远走高飞去与世隔绝吗?把自己的喜悦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而那别人正是你的亲人,你做得到吗?人生往往就是事与愿违,你想要的偏偏就是你最不能得到的。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被支配、被束缚的人生注定没有‘可能性’。这是悲惨,还是幸福?说不定。有的人认为在这世上还有你牵挂和牵挂你的人是幸福的;有的人却认为被约束的生活就像被抽去灵魂的躯壳,等如死亡。

在社会浸染比较久的朋友则会认为他是愚蠢的。用宝贵的生命来换取一个答案怎么说都不划算。兜兜转转,原来那个答案都是俗不可耐的——人类是无法孤独地生存,要生存就必需要有一定的机制及纪律。这岂不跟一直所秉持的“生命无支配论”大有出入?像他这种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年轻人世上多的是。自己很想得到的东西,只要不顾一切就可以如愿以偿那样天真的想法也不胜枚举。要是得不到,就会认为被亏待了,认为世界太丑恶太不公平。于是乎,用尽方法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立誓要把它变成像自己想象中的完美一样。可笑。人类是如此渺小。不管你做了什么——独自到北极生活也好,自暴自弃也好——世界依然不会因为你所做的而改变。所付出的就一定会有所回报吗?聪明的人应该明白没有完美的存在。

Christopher McCandless只不过比一般人更勇于追求梦想,这样有错吗?就因为他积极地把梦想付诸于行动?就因为他明白到人生的短暂?就因为这些所以他才同其他年轻人一样被冠上“天真”的罪名?追逐梦想不是罪,惟有缺乏准备及认知才会变得愚蠢。更何况,对与错,有绝对吗?


***************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

Christopher McCandless就像每一个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一样,对这世界充满憧憬。当许多人渐渐被世俗烦物磨去热忱,当许多人渐渐忘却当初的梦想,当许多人开始安份予现在所拥有的假象时,他早已跨越这一切,选择了一条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路。如果他还保住那条命的话,他或许会继续流浪,或许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或许会像其他人一样被世俗掩埋,或许会成为默默无名的平凡人……或许,就不得而知。

电影的最后,当他逐渐步入死亡之路,当他幻想自己投进父母怀抱中,当他用颤抖的手写下“真实的幸福,是当你与人分享的时候”的那一刻,他有曾后悔过?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他还会不会选择同样的路?

如果只是如果。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如果?不过我还是会认为: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他一定还会选择同样的路。有些梦想,有些答案,就算是要赔上一条命,也值得。至少他的生命,曾经灿烂过。

年轻人,你怎么说?

Thursday, July 23, 2009

千呼万唤的混血王子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不抱太大希望,就不会有太大失落”是每个哈利波特书迷们在踏进电影院观看改编电影时所要必备的心态。尽管我在年头就已经很期待这部电影,可是我并没有对它抱太大希望。我还是要坚持罗琳已经做到电影所不能做到的东西,而且还做得相当成功。





来到第六部的哈利波特电影,很明显地看得出电影企图摆脱前五部的影子,并以情感来呈现
这次的故事。就以电影一开始Harry茫然地面对着无数个闪光灯时,校长Dumbledore把手放在他的肩膀那一幕来说,不用任何言语就已经成功地表现出“我会在你身边支持你”。Harry 默默地为校长整理遗容、大伙儿心照不宣地举起手杖聚光驱散天空中的Dark Mark、Malfoy逃跑时回头怔怔望着遭到破坏的学校……这些都是电影成功之处。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哈利波特第六部电影确实是有点逊色了,就连没读过故事书的观众也会感到失望。为此,我必须慎重声明一下(为了还罗琳一个清白):原著故事的尾端是有一段打斗场面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驻守在Hogwarts的Aurors不是普通的窝囊、Hogwarts也不是如此轻易就由得Death Eaters来去自如、Ron的哥哥Charlie如何在打斗中被Greyback咬伤导致毁容,以及更重要的是Ron和Hermione也不会在电影中成了陪衬品——对不起,没读过《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一书的人可以把这些当作废话。该出现却没有出现的打斗场面,我只有勉强以经济萧条而必需减低成本的理由来作解释。



尽管如此,撇开我不太钟意爱情那部分的呈现方式,还有莫名其妙加插在电影里头故事书所没有的情节不说,整部电影还算“顺畅”。都说了,“不抱太大希望,就不会有太大失落”。刚看了哈利波特第六,我又期待下一部的完结篇。希望会有一个完美的了结。

Tuesday, July 21, 2009

深港澳流浪记:记录篇3下

第三天(澳门 – 香港)——〉香港

我们大约在1pm左右抵达香港岛的港澳码头,在上环地铁站购买了八达通(HKD 150),便马上前往位于尖沙咀的旅馆。香港真的地少人多,非常拥挤。一栋20多层的大厦,竟然只有4部电梯,而每部电梯都有其指定楼层可去。我们背着大背包,在尖沙咀弥敦路美丽都大厦(Mirador Mansion)只有几方公尺的电梯和形形色色的大厦住客互挤。

美丽都大厦和重庆大厦毗邻,大楼内除了有许多小店铺和餐厅外,还有许多便宜的出租套房/旅馆,更有普通市民居住的单位,总之就是杂乱,好像把各样不同种类的材料放进一个大锅内煮,味道五味杂成。我们在大厦中兜兜转转,来到一个看似旅馆的招待处,可是旅馆的招牌和我在网上所预订的旅馆名字不同,接待的又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大陆女子,折腾了一番终于搞清楚他们“旗下”有多间背包客旅馆,我们到的地方只不过是他们的招待处,而真正预定了的旅馆是在上两楼。其实对于这件事我是有点惭愧的,因为一开始我就认定接待女子是个不三不四、专骗我们这些人生地不熟的旅客的人,所以这次的经验告诉我,不可带有色眼镜看人。

我们住的旅馆还算不错,不像大家所说的,“香港便宜的旅馆面积很小,一打开门就得跳上床去了,根本没有地方走动”。我们的旅馆不但有两张单人床、桌子、浴室,还有电视机,算很好了吧!安顿好一切后,我们便搭地铁到中环去。

中环
常被喻为“香港华尔街”,是英国入主香港岛后最早开发的地区,现代化及古典建筑兼容并蓄,是香港岛的心脏。



一出中环地铁站,就看见代表香港的地标——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
被国际建筑界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的摩天大楼。楼高70层,外形呈多面菱形,在当时使用了东方建筑中少见的斜角及反光玻璃帷幕。大厦建筑风格创新,气派优雅,外形取新笋破土而出、节节高升的形象意念,代表着银行业务发展蒸蒸日上。不过中银大厦的几何独特形状在当时的香港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笃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的外形好像4把刀入砍在香港这块土地上。




中银大厦旁则是汇丰总行大厦。

汇丰总行大厦
外形极为富现代感,有如一个巨大的机器人,全栋大楼以钢骨和玻璃为建材,是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之一,并跻身为世界优美建筑之列。顶楼有两座看似炮台的摆设,炮口正对中银大厦,被解释为反击中银大厦的锐气而建。




地铁站左侧是皇后广场。



皇后广场
19世纪末采用填海方式建造的公园,起初因为摆放维多利亚女皇雕像而命名,后来雕像被移至铜锣湾的维多利亚公园,但仍是市民运动、社交的会聚场所,尤其每逢假日,在港工作的菲律宾人多会聚集于此相互慰藉思乡情绪。



广场内有一人物雕像,我忘了雕像的名字,只知道那是开埠香港的功臣之一。

铜制雕像在众林立大厦间显得格外突出。



皇后广场旁是立法院。

立法会大楼
老式建筑物,石柱架构和顶楼的女神雕像充分显示维多利亚时期的典雅风格。早年这里是香港最高法院的所在地,如今法院已搬迁至金钟的新大厦,原来的古朴大楼则为议员的办公处所。


古老式建筑物和摩登大楼相映成趣。烈阳在大厦的反光玻璃镜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大厦仿佛在发光。很美。

中国银行也在附近。其大门前的两个狮子雕像听说就是印在港币钞票上的狮子。


建筑中有建筑……



真是佩服了设计师别出心裁的设计——大厦反射光落在另一座大厦上,令那座大厦仿佛披上了水晶衣裳。




圣约翰大教堂法定古迹,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堂。由高处俯瞰,能清楚地看到这座哥德式建筑独特的十字架建筑结构,极其庄严。

圣约翰大教堂是中世纪歌德式建筑风格。
教堂内的大窗是用铁框衔接起一片片的彩绘玻璃。在这三扇并排的彩绘玻璃窗上,中间的图案是教士带着信徒们飘洋过海来到这里传教;左侧的是军船、西式帆船和西方人;右侧的则是中式帆船和中国渔夫——正告诉我们此教堂在古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扇窗的图案则彩绘了耶稣受难的情况。

设在主坛中间的权杖。
教堂后亦可看见高耸的摩登大楼,此拍摄角度恰如三栋大厦正俯视这座经过历史洗礼的教堂。

参观了教堂,我们便不行到山顶缆车站准备乘搭缆车到太平山上去。
山顶缆车站前的水池。
我们讨了个单程缆车加杜莎夫人蜡像馆入场的特价配套,共HKD 150(非特价配套:单程缆车HKD22,杜莎夫人蜡像馆入场HKD140)。

红色车身的缆车到站啦!

小提示:乘坐山顶缆车前往太平山的时候,选择右边的座位才能有较好的视野观赏。
太平山上的缆车站是在凌霄阁里头。凌霄阁楼高七层,设计概念融合碗与拱手示礼的造型,呈现独特的建筑外观。凌霄阁集各种娱乐设施、纪念品商店及美食餐厅于一身,其中5楼的观景台更可以360度饱览香港美景,包括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景色,以及南区的南中国海自然景致。我觉得不一定要上观景台,在狮子亭就已经能好好享受美丽景色了,最重要的是狮子亭是免费的。

凌霄阁内还有一间遐迩闻名的蜡像馆,是每个上太平山的游客必到之处。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是专门展览名人的蜡像馆,馆内共分为魅力香江、风云人物、世界首映、体坛猛将、乐坛巨星雨或名狂奔等6个主题展区,展出超过100尊国际、中国与香港名人的蜡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更让游客可近距离与蜡像拍摄。我们用大约1小时多的时间就游览完毕。

接着,我们便到凌霄阁的香港地餐厅吃晚餐。

猪扒饭。好大份!也很好吃。

午餐肉通心粉。味道也不错。
从凌霄阁内拍的香港景色。
太平山风景区
登上海拔554公尺的太平山顶,最佳时段大约是在下午5点多,因为在这段时间,气温开始变舒适。游客登山后,可以先欣赏夕阳下的香港,等到太阳完全下山后,又可俯瞰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香港夜景。
太平山餐厅
凌霄阁旁的太平山餐厅,已是有百年历史的红砖大屋,是一间以露天茶座为名的餐厅。



山顶广场
位于凌霄阁对面,是一座3层楼高的大型商场,原址是露天巴士的总站。这里云集了各种商店,以贩卖年轻人喜爱的服装、饰品、纪念品为主,此外还有赏景餐厅及小吃店。


披上晚霞的香港,大厦群也纷纷点上霓虹,从山上俯视,宛如无数颗从天庭散落下来的珍珠正在闪闪发亮。

香港夜景+狮子亭的狮子狮柱雕刻。

没有黑夜的夜晚?

人类真是伟大,可以把黑夜变成了白昼……

……我已深深地爱上了黑夜。
凌霄阁上的观景台人头黑压压的。
大约晚间8点,我们在山顶广场后的巴士站乘搭一号小巴(HKD 8)下山去。本想在都爹利街下车去看看煤气路灯及石阶,去感受一下浪漫的黄昏漫步,可是那时候已是晚间9点了,我们只好在雪厂街下车,去看看艺穗会及步行到兰桂坊去。

艺穗会
早期冰箱尚未成为一般家用设备时,这里就是储存冰品及乳制品的冷藏仓库,也就是香港前牛奶公司的仓库。建筑外观古朴极具英国情调,红白两色相间,散发典雅气质,现为专门展览美术工艺作品及举行小剧场表演的场地,同时也是召开香港外国记者会的会所。

兰桂坊
兰桂坊其实是由德已立街、云咸街一带组成。卵石铺砌的斜面路上开设各式各样的酒吧、餐厅和舞厅。每当华灯初上,这里便聚集了许多追求时尚夜生活的人士。
第三天的行程就到此为止,我们要早点回旅馆休息,“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道理大家不是不知道。

Monday, July 20, 2009

深港澳流浪记:记录篇3上

第三天(澳门 – 香港)——〉澳门

第三天的清晨,我们重新接受挑战,终于让我们找到了昨日去不成的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教堂St. Anthony’s Church (Igreja de Santo Antonio)
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曾经历烈火多次洗礼。教堂内供奉“婚姻主保”之神——圣安多尼,所以许多教友都在此举行婚礼,华人因此称之为“花王堂”。教堂布局因受地形限制,只在左侧建造一座钟楼,形成不对称的立面。建筑顶端的山花上嵌有圣像,整体展现简洁的新古典主义作风。




教堂内设有多个小祈祷室,繁复的檐部、山花、线条、壁柱,展现巴洛克细腻精致的风格。我最喜欢教堂内从高拱顶垂吊下来的旧式灯,让整座教堂变得异常华丽。



巴洛克式的圣坛,中间为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塑。



老是在澳门的教堂内看到此类型的东西,但都不知其用途。欢迎知情者告之,谢谢。


妈阁庙 A-Ma Temple (Templo de A-Ma)
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时间最久的。庙宇依崖而建,供奉大海守护神妈祖而备受华人尊敬。



庙内有许多奇石,据说石上的图案是由善信刻的,以祈求海上平安。


据说葡人于1557年在妈阁庙现址对开石滩上岸,询问当地人此地何名时,当地人以为葡人问身后的庙宇何名,就答“妈阁”。葡人听其音就将此地名为“Macau”。



港务局大楼 Moorish Barracks (Quartel dos Mouros)原称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是当时由印度来澳的警察的营地,可驻200多名官兵。大楼建在花岗石所围筑的平台上,除了邻近妈阁山的一侧,其他三侧环绕着带有尖拱券的回廊。回廊相交之处的楼顶提高了高度,打破了单调的水平感,在最长的回廊上连续开有19个伊斯兰式的尖拱券,各尖拱间装饰着三叶的韵律感。建筑外墙刷成黄色,衬以白色花纹,与花岗石墙基的粗糙质感形成强烈的对比。整栋砖石建筑展现浓厚的阿拉伯风味,极具异国风味。


澳门街道上到处都看到“宠物厕所”,我还亲眼看过一个打扮斯文的小姐不怕肮脏地处理她小狗的粪便,可见澳门的环境清洁意识很强。

第三天的行程基本上是“完成心愿的行程”——我们又回到了第一天没法参观的主教山小堂。不过这次我们是由捷径上得主教山小堂,这可是多亏了巧遇在那里运动的阿伯给的提示。

我们8.30am到达主教山小堂,发现小堂又是大门紧闭。查问之下才知道,小堂是早上9.30am至10am这段时间开放的。天啊!怎么那么多波折?那么辛苦上得来,难道就这么空手而归?更何况我们已经到访了两次了。于是,我们决定在小堂下的公园,一边吃早餐一边等它开门。由于这情况,原本打算趁中午12pm之前再回到威尼斯人度假村以一补昨夜未能尽兴拍照的遗憾看来是要泡汤了。我们怀着不甘的心情,不断把澳门旅游塔和西湾大桥摄入相机。


9.30am,终于等到小堂开门了,总算了了我们一门心事。哈哈。

主教山小堂(Chapel of Our Lady of Penha)
又称海崖圣母小堂,前筑有高台,而其置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像双手合十面临大海,仿佛正在祈祷。


蓝天白云下的主教山小堂好漂亮,真是不枉我们那么辛苦来回两次。


小堂下有一路德圣母岩洞,循左右环抱之石阶而下,可达洞前。洞内岩石嶙峋,中开拱门,内立圣母像,纪念古时圣母在法国路德城内当众显灵的情景。其中间置祭坛,洞前有铁栅围栏,地上设有多排低矮长凳供人跪拜忏悔。


教堂内简洁而庄严,主坛供奉圣母。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射进来,在主坛旁留下红的、绿的、蓝的光彩。


主坛上的圣母图案彩色玻璃镜颜色鲜艳,圣母慈祥的表情奕奕如生。

虽然这两天的行程排得满满的,但是还有许多地方没去到,比如说澳门北区(听说那边的夜市很多美食),还有路环的妈阁文化村等。最后,我们不得不以主教山小堂作为在澳门行程的句点。
12pm我们在外港码头乘搭Turbo Jet (HKD142) 前往香港上环的港澳码头,开始旅途的另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