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马来西亚 - 澳门)
说到澳门,大家都说澳门很小,最著名的就只是那面牌坊,一天就可以走完了。这是大错特错。我敢在这里大大声地说,用一天去走澳门是不够的。澳门除了那面牌坊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去游览的地方。

观音莲花苑
望海的青铜观音像乃是葡萄牙籍设计师所设计,铜像高21m,以先进制作技术,由47块零组件拼装组成,是中葡友好纪念建筑中最晚完成的作品,展现了东西文化融合的独特美感。
我坐在巴士司机旁的位子,对一路上的风景感到惊奇无比,急忙拿起相机猛按钮。司机叔叔就对我说:“该拍的,你都拍了啊!”呵呵。当然嘛!有杀错没放过。

走不远,澳门其中一个代表就引入眼帘,在艳阳下,璀璨夺目的“洋葱头”。呵呵。洋葱头是我取的。
葡京酒店
屹立澳门中心地带30余年依然是每个澳门游客必到之处。

午餐是鲮鱼球云吞汤面。鱼球是好吃,不过云吞面就太有咬劲了,吃起来硬绷绷的,还是习惯自家的。

澳门市中心的大马路——新马路,除了数不清的珠宝店之外,还有通常只有在香港动作片里(尤其是成龙大哥的戏)才会看到的棚架。竹架完全没有打入地面,走在下面,都有些心惊胆跳

栖在路旁的可口可乐三轮车。没什么特别意思,只觉得颜色很美。

走进一个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简洁朴素风格的建筑物,却发觉原来内有乾坤。
民政总署大楼 Leal Senado Building (Edificio do Leal Senado)前身为市政厅,白色外墙搭配墨绿色门窗,庄重外表却隐藏了内在的温暖浪漫。

旧式吊灯、海洋感觉的蓝色葡式彩绘墙砖、葡语记载历史的石刻,以及隐藏在后的宁静小花园,浪漫的气息让人很难联想到这里其实是政府主要办公处。

从地面到墙半腰是典型白地蓝彩绘的葡式瓷砖。

二楼正门是供会议使用的大礼堂,左侧则是图书馆。

大礼堂内气派非凡的木制家具。
这还不算什么,二楼的图书馆更是让人乍舌,感觉就像来到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古来藏书阁。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为设计蓝本,高及屋顶的木制书架,内有小阁楼,装潢和家具陈设都极具浓厚古典气息,还有专门收藏17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迹,仿佛就踏进了时空隧道般,而我们都成了饱读诗书的文人。只可惜馆内严禁拍摄,要不然你们也会为之着迷。
开放时间:9am-9pm,图书馆星期一不开放,大礼堂星期二不开放

议事亭前地Senado Square (Largo do Senado)
本地居民称为“喷水池”。开埠至今议事亭前地一直是澳门的市中心,波浪造型的黑白马赛克地砖,配上两侧建筑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黄或红或绿的鲜艳葡式建筑,宽阔的广场有喷水池、休闲椅,宛如来到浪漫多情的南欧国度。

议事亭前地的澳门邮政局,其古色古香的建筑外表真是好看。

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Dom Pedro V Theatre (Teatro D. Pedro V)
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供戏剧及音乐会演出之用,也是当年葡人社群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其建筑物设计为新古典希腊复兴风格。

圣奥斯定教堂/龙嵩庙St. Augustine’s Church (Igreja de Santo Agostinho)
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创建。教堂最初的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象龙须竖起,于是便称教堂为“龙须庙”。这里是澳门唯一用英文布道的教堂。其内部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每年在复活节之前,都会举行“苦难耶稣圣象游行”的仪式,由信众护送教堂内的耶稣负十字架圣象至大堂,第二天再返回,场面十分隆重。

圣坛上负十字架的耶稣圣象

圣奥斯定教堂内的装潢
岗顶前地——我就喜爱这里的屋子。
岗顶前地St. Augustine’s Square (Largo de Santo Agostinho)
古称磨盘山,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着欧陆情调,自然环境优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有著名的建筑物如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圣若瑟修院、和东图书馆等。
岗顶前地St. Augustine’s Square (Largo de Santo Agostinho)
古称磨盘山,由碎石铺成的波浪图案路面散发着欧陆情调,自然环境优雅,人文宗教景观荟萃,有著名的建筑物如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圣若瑟修院、和东图书馆等。
圣老楞佐教堂/风顺堂St. Lawrence’s Church (Igreja de S. Lourenco)
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华人称之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昔日葡萄牙人在出海前都会到来祈求平安。
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华人称之为“风顺堂”,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昔日葡萄牙人在出海前都会到来祈求平安。

教堂外观是在欧洲古典建筑基础上展现巴洛克风格,主体砖结构的外墙以黄色粉刷,屋顶为坡式覆瓦,两侧钟楼高约21m,左右对称。请注意右边钟楼是古钟,左边则是数字钟。全澳门拥有双塔钟楼建筑的教堂只有3座,分别是大堂、圣老楞佐教堂及圣若瑟圣堂,当中以圣老楞佐教堂的最为突出宏伟。
教堂内部平面呈拉丁十字型,顶部建有木制拱顶,拱顶与墙面交界处辟有圆洞,发挥自然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教堂中庭两旁设有多个小祭坛供奉天主教圣徒,醒目的主祭坛和两臂的小礼拜室都设计为半圆形,多座科林斯式壁柱装饰两侧,映着射入的光线使教堂散发一股祥和和静谧的气氛。
主祭坛的背景为描绘圣经题材的彩色玻璃窗,图案繁复但造型简洁,
喜欢澳门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片。当阳光从外射向进来时,优雅的教堂墙壁仿佛正播映着精彩动人的映画。
圣若瑟修院由耶稣会士创办,在200多年的办学中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的教会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与修院毗邻的圣堂因貌似大三巴,本地人称之为“三巴仔”,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
主祭坛供奉圣若瑟像,两组四根盘缠金叶的旋柱特别醒目,柱头饰有断山花。
祭坛及唱诗台天顶都是白色拱顶,搭配黄色花纹图案,中央装饰耶稣会的会徽。
旋柱设计在澳门好像仅此一处。
亚婆井前地 Lilau Square (Largo do Lilau)
Lilau在葡文的意思是山泉。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澳门葡人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了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
时代演变,现在的亚婆井前地再也找不到任何井水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两座莫名其妙的水龙头。
Lilau在葡文的意思是山泉。这里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又靠近内港,是葡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澳门葡人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了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
时代演变,现在的亚婆井前地再也找不到任何井水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两座莫名其妙的水龙头。
亚婆井前地周围遍布着葡萄牙居民式的建筑物,并有许多具有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的公寓住宅,很有南欧特色。
好像童话故事中的房子,仿佛下一秒钟就会有一个落难公主推开窗户,边歌唱边为窗外的花丛浇水。
郑家大屋
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祖屋。这栋占地约4000平方公尺的岭南派青砖庭院大宅,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建筑、与内院连接的仆人房区和大门共同构成。可惜这老宅目前正在整修当中,暂不对外开放。
沿着马路往西望洋山上走,路边尽是一些奇怪但看上去却很高贵的房子。通往主教山小堂的这段路可不是开玩笑的,脚会断的。

临西望洋山顶的悬崖而建,因此又有“海崖圣母小堂”之称。在广场上有一座双手合十的面海圣母石雕像,仿佛是为澳门民众祈福。圣母像旁边的广场是观赏海景、夜景的最佳地点,一览无遗的视野,可以看到南湾湖、澳凼大桥与澳门旅游塔。
千辛万苦爬到山上,却发觉教堂竟然关了门!真是气死我们了!当我们只能隔着高耸的石壁仰望这座教堂时,早已决定第三天会再来,因为这座建在山上的教堂实在太美了,没近距离参观的话会心有不甘。注:有没有发觉教堂旁的塔楼,外表像一个戴尖帽,长嘴巴,两只眼睛呈十字型的机器人?呵呵。想象力丰富吧!
从西望洋山步行到南湾大马路,经过红壁白檐的特区政府总部大楼。
南湾大马路
这里是澳门最美丽的大道。沿着大马路走,可以看到澳门旅游和远处的澳凼大桥。
还有华灯初升的娱乐城。
澳凼大桥艺术照,不是你要拍就能拍到的。
英皇娱乐酒店
以欧洲宫廷式设计主题,金碧辉煌的装潢,门外除了设御林军站岗,还有特别订造皇室马车,马车通体黄色,镶嵌着精美复杂的手工雕刻和各种装饰,充分流露出18世纪的英伦风范。
以欧洲宫廷式设计主题,金碧辉煌的装潢,门外除了设御林军站岗,还有特别订造皇室马车,马车通体黄色,镶嵌着精美复杂的手工雕刻和各种装饰,充分流露出18世纪的英伦风范。
大堂中央有白龙王御笔的祈福池。
祈福池前的黄金大道,是由78块各重1kg的瑞士金砖铺砌而成。
哈哈,这岂不是把黄金踩在脚下?
哈哈,这岂不是把黄金踩在脚下?
酒店内洋溢如欧洲古典宫殿般的风情,高大的拱顶,直落地面的重磅质感幔帐,气派别树一帜。
纸醉金迷的世界。
我最喜爱的洋葱头设计。嘻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